腰椎滑脫常指某節椎體向前或向后移位,在我國是骨科常見病之一。目前將腰椎滑脫分為發育不良性(包括高度發育不良性及低度發育不良性)、峽部裂性、退變性、創傷性、病理性和手術后滑脫等6種。其中以峽部裂性和退變性多見。腰椎滑脫常見部位是L4-L5和L5-S1,其中L5椎體發生率為82-90%
滑脫分度:Meyerding分類度法( 1932年):滑脫程度按下位椎體上緣前后徑分為4份,由滑脫椎體后緣引出直線,與下位椎上緣交角處,測量前移程度。前移在1/4以內者為Ⅰ度,在2/4以內者為Ⅱ度,超過2/4以上者為Ⅲ度,超過3/4者為Ⅳ度,與下位椎完全錯開者為Ⅴ度。
1. 發育不良性:與宮內發育、家族及種族有關
2. 椎弓峽部崩裂性:均為峽部應力骨折所致
3. 退行性:脊柱和關節突長期退行性不穩,前滑椎體的下關節突發生小壓縮骨折導致關節突變為水平方向,且伴旋轉不穩定。女性發病率為男性的6倍。但該型滑脫很少超過Ⅱ度。也稱假性滑脫。
4. 創傷性:見于嚴重的后伸性損傷,如空軍飛行員、運動員、重體力勞動者。其病程較慢,與急性骨折-脫位有區別。
5. 病理性:由全身或局部骨骼病變引起, 較少見。
(1) 全身性骨病,如骨質疏松癥等。
(2)局部性骨病,如骨感染、腫瘤等。
6. 手術后滑脫:如脊柱后路融合減壓術后,因術中切除過多后方支持結構,上位椎體應力集中出現滑脫。
1.下腰痛:多在20歲以后出現,為最常見的癥狀,可向臀部及大腿后側放射,有滑脫椎棘突壓痛、左右椎擠痛及腰后伸痛。
2.站立位腰生理前凸增加,脊柱重心線后移,先天性脊柱滑脫嚴重者腰前突明顯。
3.神經根及馬尾神經受壓表現:坐骨神經痛、鞍區麻木、大小便障礙等。
4.背肌、腘繩肌痙攣及步態異常。
1.X線片(包括腰骶段正側位、雙斜位、后伸前屈動力位片):正側位片能清晰顯示腰椎峽部缺陷、小關節情況、椎間盤退變及滑移程度。斜位片有時可清晰顯示“狗頭項圈征”。動力位片可了解腰椎穩定情況。
2.MRI:矢狀位可清晰顯示硬脊膜及馬尾受壓部位、程度、也可顯示滑脫程度,且對排除椎管內其他病變也有重要意義,有條件的可作為常規檢查。
3.CT:普通椎間盤掃描很難發現峽部不連,但對椎間盤退變及突出情況有意義。
4.高速螺旋CT掃描三維重建:可重建峽部不連及滑脫模型,用于嚴重和復雜的滑脫術前擬定手術方案。
5.椎間盤和脊髓造影:已少用。
1.無癥狀一般不需治療。
2.保守治療:適用于Ⅰ°滑脫,無馬尾、神經根受壓表現的患者。
⑴佩戴支具。
⑵功能鍛煉。
⑶藥物: NSAIDs、肌肉松弛劑、糖皮質激素等。
3.手術治療:適用于Ⅱ°以上的滑脫,有神經根及馬尾的壓迫癥狀而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。手術目的:解除神經根及馬尾的壓迫、矯正脊柱畸形、穩定脊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