脊柱腫瘤分為原發和繼發兩種。原發腫瘤來源于椎骨的骨性成分,并不多見,可為良性和惡性兩類。良性骨腫瘤侵襲并破壞正常骨組織,但并不累及其它組織。惡性(癌性)骨腫瘤不僅對椎骨有侵襲破壞作用,還可累及其它組織。
脊柱繼發腫瘤來源于體內其它臟器腫瘤的脊柱轉移。因此,由于所有的脊柱繼發腫瘤皆是從身體其它部位的腫瘤轉移而來,所以它們均為惡性腫瘤。繼肺和肝臟之后,骨骼系統是第三個轉移病灶多見部位。一般來講,原發腫瘤更多見于兒童,繼發腫瘤更多見于成人。
依據脊柱受累的節段(頸椎、胸椎、腰椎或骶椎)、病灶在椎骨的部位(前或后側結構)及腫瘤細胞的來源(組織類型),又可將脊柱腫瘤進一步分類。雖然某一特定腫瘤可發生于脊柱的任何區域,但每一種腫瘤都有其特定的好發部位。另外,作為一種普遍的規律,侵及椎骨前部結構者多為良性。多數脊柱腫瘤病人因背痛而就診,疼痛常發生于夜間且休息不能緩解。良、惡性腫瘤引起的疼痛在程度上無分別。
1. 腰背痛,尤以夜間,休息時。
2. 神經、脊髓壓迫癥狀。
3. 下肢乏力,放射性疼痛。
4. 臟器功能障礙(膀胱、胃腸道)。
1.X線平片:簡便、低廉、直觀,有效提供病灶數量、骨破壞、鈣化、骨化、椎體形態、椎間隙改變等信息。
2.CT掃描:密度分辨率高,避免前后重疊,在顯示病變密度、強化特點、范圍、軟組織腫塊等方面有明顯優勢;螺旋CT掃描可進行各角度重建,有助于清楚地顯示病灶本身、與鄰近結構的關系;CT灌注掃描可動態觀察腫瘤強化過程,用于判斷病變性質、估計病變的分級分期、評價療效等。
3.MR檢查:組織分辨率高,對髓腔信號變化敏感,更有效地觀察腫瘤范圍、病灶內部結構、與鄰近結構的關系;MR灌注、彌散成像、頻譜分析對定性診斷有幫助。重要補充方法。
4.放射性核素顯像:敏感,主要用于尋找病灶,少數組織特異性攝取的示蹤劑可進行定性診斷。
5.血管造影:顯示病變的供血血管,有助于制定手術方法、進行術前栓塞。
1.對無癥狀、不發展、不影響脊柱功能的腫瘤予以暫時觀察。
2.對有癥狀、有發展的腫瘤可給予非手術治療,如血管瘤、嗜酸性肉芽腫瘤等。
3.對放、化療敏感者可放、化療。
4.對有病變發展的,如病理骨折、脊柱不穩、神經受壓,給予手術治療,術后輔以放療。
5.已有截癱和病理骨折致脊柱不穩者盡早手術切除腫瘤,脊髓減壓,堅強內固定。